首页 > 新闻中心 > 绥宁视角

绥宁:返乡创业就业 “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来源:绥宁党建网 作者:李苑 更新时间:2023-8-4 阅读:11180次 

“朋友们,这是我们的纯手工竹编荷花篮,篮口荷花造型,篮身镂空,喜欢的话拍二号链接。”35岁的唐人身着短袖衬衫,操着一口湘普,坐在直播镜头前熟练地介绍产品。

他身后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样式的手工竹编制品,古朴自然。返乡创业三年,唐人通过直播带货等渠道,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图片

绥宁县黄土矿镇唐家村村支书唐人正在直播手工竹编过程

图片

绥宁县黄土矿镇唐家村村支书唐人助农直播带货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越来越多像唐人一样的“新农人”带着经验、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铺展绿水青山新画卷、探索科技致富新路径,成为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力量。

“我要回农村”

2021年,在广东佛山工作的唐人回到湖南省绥宁县黄土矿镇唐家村。

“村里的老支书叫我回来,他希望我能带着村里人做点事。”唐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回村后的唐人被推选为村支书。当地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收入有限。唐人便组织老人利用闲暇时间编竹编制品,也让村民多一条创收的路子。目前,已有三四十户村民加入到唐人的“竹编大军”。

在绥宁县,越来越多曾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不久前,90后陶涛回到李熙桥镇陈家村创办了辣酱厂。

谈及回来建厂的初衷,陶涛表示:“虽然现在的食品很丰富,但是跟我以前吃的口味不一样。我就是想把小时候的味道做出来,介绍给更多人,哪怕每瓶辣酱只赚几毛钱。”

目前陶涛已经研发出20多种口味的辣酱,还收到当地一些餐饮企业的订单。拥有多年电商经验的他准备利用网上平台销售自己的辣酱,“您看,这是我规划中的直播间。这里像一个开放式厨房,打算做一个灶台……”陶涛指着一小块空地告诉记者。

位于李熙桥镇的湖南沃佳特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少有的外贸企业,主要生产、研发、销售自动变光电焊帽和自动变光滤镜。企业负责人莫显华在外奋斗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资本。公司成立当年就从预期100万元的出口做到了540万元。

图片

湖南沃佳特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生产加工产品 记者 李苑 摄

记者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时,十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着加工生产产品。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很想回到家乡。”莫显华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家乡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自己也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一大批“新农人”陆续回归家乡土地,深耕乡村沃土,以己之长赋能乡村振兴。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他们不但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产品,也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元素和新动能。

让“新产业”实现“产业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新农人”的到来为振兴产业“输血造血”。他们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让“新产业”实现“产业兴”。

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而上,一路都是连绵无尽的山脉、流连林间的云海,通往绥宁黄桑坝哪部落艺术民宿的道路两旁都是苗族独有的图腾石像。

“坝哪部落是苗族现存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我很喜欢这里的古寨和吊脚楼。但是几年前回乡,我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弃之景,很多年轻人外出发展,吊脚楼也破败得看不出从前的模样了。当时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民宿老板廖再喜说。

身为室内设计师的廖再喜2018年回到家乡绥宁,他利用自己的专长让那些被人遗忘的苗寨建筑重现生机。这些具有苗族风俗人情的民宿不但受到游人的追捧,也让当地村民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

很多村民纷纷效仿,将家里闲置的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宿。文旅融合不仅给人烟稀少的村子带来了人气,也给村民带来了财气。

唐人的竹编产业也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尽管绥宁是有名的楠竹之乡,但是这种竹子并不完全适合手工竹编用品的制作。为了将楠竹最大化利用,唐人了解到各地正在推动“美丽庭院”建设,于是将楠竹加工成竹篱笆、竹门楼等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生产第一年就接到了100多万元订单,大大提高了部分村民的收入,缓解了部分村民的生活压力。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及时关注市场需求,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从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建立起全链条的产业。”专家认为。

乡村振兴关键要“留住人”

记者发现,要实现乡村振兴,仅仅鼓励年轻人返乡远远不够,还要让这些“新农人”能够留得下、稳得住,这需要更多政府层面的配套措施。比如,在生产用地、资金贷款、项目引导、创新平台等方面,都要为返乡的“新农人”铺平道路,提供便利,减少创业者的成本和难度。

一些归乡的“新农人”告诉记者,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创业的问题之一。很多人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这都会使企业没法做大做强,做精做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专家朱宁认为,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难题,需要在目前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扶持激励保障政策,进一步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担使命显身手,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做好“育引留用”文章,切实开创乡村人才振兴新局面。

近年来,中央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出台了一揽子政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培养更多的本土乡村人才,并把人力资本开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总体方向和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有效促进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孙成武建议。